太阳成集团tyc9728

理论学习

社区首页 首页 > 思政园地 > 理论学习 > 正文

让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在高校落地落实

发布于: 2020-01-19 15:13:01    来源:

2020-01-19 来源:重庆学习平台 作者:张馨丹

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学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品德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纳入学业质量标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对推动形成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展的良好局面具有深远意义。公民的道德素质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提升关系着整个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完善。高校要将《纲要》更好地融入课堂、融入书本、融入实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德润心、敦风化俗,让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在高校落地落实。

以思政课理论教育为主渠道,培养大学生公民道德观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学生道德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贯穿于思政课教育教学中,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中,着力培养大学生公民道德价值观念。尤其是要利用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以“人生的青春之问”教育大学生明白人生的意义,更好地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伟大事业中;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以“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培育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法律规则意识。同时要把公民道德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方面,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更好地塑造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行,提升大学生公民道德修养。

以传统美德教育为灵魂,厚植大学生公民道德意识根基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对中华儿女的人格塑造与价值选择具有引领和导向功能。高校要充分运用各种途径,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深入挖掘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育人资源,引导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重庆各高校要深入挖掘巴渝文化、革命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等本土文化资源,通过经典朗诵、历史展播等形式,增强大学生对文化经典、历史文物古迹的了解,深化对古代圣贤、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先进事迹的理解,激发学生向善、学善的道德情感。要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校园建筑、校园环境,渲染浓厚的美德氛围,“以境育情”,潜移默化地塑造大学生的美德行为。同时组织开展“感动校园人物”“美德宿舍”“感动人物进校园”“最美教师”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宣传道德模范事迹,树立鲜明时代价值取向,激励学生积极行善、扬善。要运用新媒介新技术,创作生产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相关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电影、网络音视频等各种网络作品,让正确道德取向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营造明德守礼的网络氛围。

以劳动教育为抓手,提升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实效

新时代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要将爱岗敬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新时代需要高素质劳动者,高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可以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把劳动教育纳入整个教学过程,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入学生内心,内化为职业道德理想,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积极开展劳动观念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用科学的理论和生动的案例诠释劳动的价值和真谛。开展劳动文化节、劳动文化周、劳动文化日等活动,组织“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参观工匠大师工作室”以及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校园宣讲等活动,培养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价值的意识。着力强化劳动实践教育,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支教活动,积极参与“三支一扶”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志愿活动,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服务,积极参与国际服务以及创新“互联网+志愿服务”等社会服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文章来源:《重庆日报》)